口咽白斑的鉴别诊断


陈仲铭 已浏览:129548 次 发布日期:2012-03-01 10:10:11

口咽白斑的鉴别诊断                                                 陈仲铭

口咽部由咽腭与咽峡两个部分所组成。

如何检查观察口咽白斑

咽腭俗称“天花板”。中央具有腭裂(Minibutton) ,为鼻后腔开口的延续,是最常见出现白点、白斑的部位;咽峡包括舌根和舌根的双侧咽峡。舌根双侧有凹陷的小腔,称“咽隐窝”,也是口咽检查观察容易疏漏的重要部位。

口咽部指自喙缘(嘴喙的边缘)到舌根咽峡的后缘食道黏膜线为止。这里可以观察到前食道黏膜的上端,此处黏膜相对略显红润粗糙,能伴随着吞咽动作进行前后移动-蠕动,还具有分泌消化液功能,消化液与咽隐窝处唾液腺所分泌的唾液相互混合,在吞咽中发挥对饲料颗粒进行湿润下移等重要作用。前食道上端与口咽部以黏膜线为分界线。当我们掰开嘴喙观察时,只有掰到位时才能看到黏膜线和少许前食道黏膜。

掰开嘴喙检查观察必须轻捷而快速地瞬间全景观察整个口咽部,而要重点仔细观察腭裂的两侧、喉头气门、舌根的双侧咽隐窝。这里常可发现单个或数个,散在或成堆状,白色、灰白色或稍带微黄色,针尖状、针帽状、颗粒状、小片状、自片状到弥漫状的白斑、伪膜、异物,充血、出血点、深浅不一溃疡等各种生理、病理改变。要注意观察白斑的大小、范围、颜色,是否漫延涉及到食道黏膜,是否还伴随有粘液柱等,必要时还得用蘸湿的棉花签进行揩拭,观察是否能被揩去,然而再仔细观察揩去白斑后黏膜的基底部是否有充血、出血、溃疡等病灶。现将临床肉眼观察鉴别要领叙述如下:

毛滴虫溃疡苔膜

俗称“癀”、“口腔溃疡病”。是由鸽毛滴虫引起的消化道原虫传染病。我们能见到白色、灰白色或稍带微黄色,自针尖至针帽状大小的小白点,多出现于咽腭部,是由死亡的上皮细胞堆积形成,是覆盖在溃疡表层稍微隆起的一层苔膜,苔膜下面是黏膜表层的浅表溃疡灶。

用湿棉花棒揩拭可留下深浅大小不一的溃疡创面,黏膜层浅表溃疡则呈淡红色,如若溃疡呈深红色,且相互融合成片,则说明溃疡已侵犯到黏膜深层,有时还可见稍微有些凸起,手触摸时可感到黏膜下还有黄豆大小呈结节状肿胀包块,如用力揩除还可见到有少量渗血。而涂片检查却不一定会找到毛滴虫。如若在口咽部或病灶的周围刮片取样涂片,却往往可以找到活体毛滴虫虫体明确诊断。

毛滴虫感染往往同时伴有口咽分泌物增多、黏稠,且常会伴有粘液柱出现,粘液柱是由于唾液中唾液酸增高,肽蛋白生化异常所造成,于是在毛滴虫感染和其它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往往都可以见到有粘液柱的出现。因而,在毛滴虫感染情况下,常会伴随有粘液柱的出现,而见到粘液柱还不能就断定是鸽毛滴虫病。

支(衣)原体病干酪灶

俗称“单眼伤风”。是支(衣)原体感染所引起的以呼吸道症状表现为主的传染病。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单眼或双眼流泪,鼻前窦饱满、头肿,后鼻腔出现果冻样黏稠分泌物。初起口咽出现卡他性(瀑布样大量渗出)成片状淡黄色粘稠分泌液,其不仅仅局限于眼眶、鼻咽腔和整个口咽的咽腭部与咽峡部,严重时还可通过开放的气门口,看到气管腔的内壁也有大量淡黄色粘稠分泌物(需与气管吸虫病鉴别),中、重度感染后期出现大片干酪样坏死组织所形成的干酪灶,在甩头时甚至可将干酪灶咯出或甩出。用湿棉花棒揩拭可轻松地将分泌液与干酪灶蘸起卷出揩拭干净,但无多时刻又见渗出物满布整个口咽腔,片状干酪灶揩拭卷起后,黏膜下遗留有充血区或出血点。本病群体典型发病不难诊断,仅在个例发病和早期、轻度发病鸽鉴别时有一定困难。当出现张口呼吸,肺泡闻到湿啰音(水音泡)则可临床疑诊(剖视有典型肺部结节灶、气囊增厚)。

念珠菌病菌膜

又称“霉菌性口炎”、“真菌口炎”、“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真菌感染性传染病。整个口咽部出现大片弥漫菌斑或黏膜表层出现略带灰白色的苔藓样菌膜,因此而被俗称为“鹅口疮”。白斑正是霉菌在黏膜表层所形成的菌落融合而成菌膜(相当于糕点食品上的霉斑),如用湿棉花棒揩拭可轻松地将苔膜部分不完整地卷起,留下花斑样黏膜浅表溃疡、充血区,稍用力揩拭可继续揩去所遗留苔膜,并引起少量出血。

本病以2周龄后乳鸽至2月龄刚断乳幼鸽多见,成鸽多为隐性带菌鸽。典型病鸽表现为精神沉郁、缩颈闭目、羽毛蓬乱、食欲不振,如伴同出现霉菌性嗉囊炎时则出现软嗉囊——嗉囊饱满积液,呼出酸臭气体,排绿色粘液便或有白色飘浮物(肠道霉菌菌膜)水样稀便。富有临床经验鸽友对于典型鹅口疮比较容易分辨,而仅在轻度感染且病变不典型时,尤其是在鸽群发病的早期往往不易鉴别。通常发生在患病期混合感染情况下,有较长时期使用或使用多种抗生素药物史。此外,在患曲霉菌病时,偶尔也可在口咽部发现有类似的菌斑出现。

白喉(黏膜)型鸽痘初起痘疹

是由鸽痘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常见病。主要发生在喙部、口咽黏膜,初期是点状充血小红点,随后呈黄色小结节,扩散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膜,用湿棉花棒揩拭无法清除,黏膜结节逐渐隆起而形成痘疹,可阻塞口咽、咽喉腔引起呼吸、吞咽障碍,数天后顶端开裂露出皮下干酪样坏死组织,然而逐渐干枯脱落留下疤痕组织。白喉(黏膜)型鸽痘在群体发病时并不难鉴别,只是偶尔遇到舍内首例发病鸽,疫苗接种遗漏与接种失败、免疫不全鸽时,尤其是在发病早期往往难以早期明确诊断。蚊子等吸血昆虫可成为传播媒介,多发于春末秋初。

疱疹病毒疱疹

是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初期是点状充血小红点,随后逐渐隆起形成强光下折光增强的小疱疹,疱疹破溃而成为小白点,白点周围往往可见有清晰的红晕状充血环,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聚集或散发,几乎都出现在口咽的咽腭部,也可同时散在分布在全身各处的所有黏膜层。用湿棉花棒揩擦时,早期似有硬结节感,无论是疱疹初起还是疱疹破溃后的环状小白点,棉花棒都无法清除。此病多见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亦见于鸽痘、传染性喉头气管炎等发病过程中。轻度感染通常在4-5天,长达10天到二周内自然消退。由于单纯疱疹发病期全身症状不明显,于是本病多见却不易引起注意。

黏膜上皮角化

是一种维生素缺乏引起的非传染性疾病。是生长在口咽上腭(鸽只有硬腭没有软腭)的上皮细胞内层的白色角化灶。多出现在咽腭部,有时咽峡部也会出现有不典型脱落角化上皮组织堆积,咽腭部角化灶无法用湿棉花棒清除,而咽峡部的堆积物却非常容易被清除。如不予处理白斑则时隐时现,也可不经处治而自行匿迹。大部分鸽友容易将其误诊为“鸽毛滴虫感染”,经抗毛滴虫处理也毫无起色,剖检诊断也没有鸽毛滴虫病的典型病理改变。它是由于黏膜过度角化所引起的角化灶。通过维生素A补充或饲料变更而痊愈。本症多见于关棚饲养的鸽群,发生在饲料配比单纯不合理的棚舍,常见于观赏鸽鸽群中的多羽鸽群体患病。同时还可伴同有产蛋孵化不良、眼角膜混浊软化等维生素A缺乏典型症状。

尿酸盐结晶沉积

是鸽体内尿酸代谢异常,尿酸盐沉积所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品系种群基因遗传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伴随饲料中蛋白质配比过量,诱发尿酸排泄代谢障碍(肾负荷骤增产生一过性肾功能不良、肾肿大,医源-药物性肾病等),伴随着训赛运动量的改变而时有时隐。出现自针尖至针帽状,呈灰白色稍微有些隆起的钙化颗粒,可散在分布在咽腭部,而白斑集中积聚在咽峡部的咽隐窝内。湿棉花棒揩拭可部分揩除,其颗粒松散用手研捏粉碎后有砂粒样感觉。

异物粘附嵌顿

这是一种偶然发生的常见生理现象。常见有稻谷、小麦、荞麦、小米等小颗粒饲料粘附,有时也有稻谷、麦芒刺入黏膜而发生嵌顿,初起尚可清晰鉴别,而粘附嵌顿时间较长,则会在饲料颗粒的表面覆盖一层黏液苔,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过于紧张忧虑,本症仅出现在舌根旁的咽隐窝,只要用棉花签揩拭即可真相大白。此症容易忽略却并不少见。

对于口咽部出现的大片状白斑,肉眼鉴别往往比较容易,而难以鉴别的只是初起时所首次发现的不典型小白点,有时需要进行动态观察反复检查,必要时配合实验室检查方能明确诊断。

 

 

温馨提示: 杜绝不文明用语,以诚相待! ,谢谢!
 姓 名: 点击登录后评论
 内 容: *
 验证码: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 看不清? 换一张
注意:加 * 为必填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