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是抗衡疫病的物质基础(五)—疫病干预下的自然选择模式 陈仲铭
疫病在人工干预下,上述这一系列代谢应激反应模式的转换,已偏离了纯自然选择模式的轨道。即在健康状况下,养分的分配模式,是以生长、发育、生存、繁殖、运动为主,而在疫病干扰下,若仍然顽固地坚持这一原始模式运行的话,它的免疫力就会很低,死亡率会很高。这就是我国原来那些抗病力较强的老品种鸽系,虽然其在生长发育、健康素质、体格特征、运动适应模式等方面均无法与现代鸽相比,但他们在抗衡疾病能力—免疫力、耐粗饲、抗恶劣生存环境方面,却要显著见长于现代那些引进鸽系。这就是“基因决定养分分配模式(是编入DNA遗传密码中)”的不同表现。
而现代鸽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优越饲养环境条件下,他们已经从基因上彻底改变了原始养分分配模式。因而,那些近年来所引进的标准运动型鸽(指不耐粗饲、不耐粗养、抗病免疫力相对偏低的鸽系),已经养成适应于高营养水平饲养条件下生存,必须依赖于人工添加剂辅助补充饲养的模式,由人类按需合理提供充足的营养要素下,才能获得强健的标准运动型体魄;才能获得足够的免疫抗体贮备,才能获得良好健全的免疫功能,尤其是在疫病挑战期间,他们更需要适当合理地补充提供均衡而全面的营养添加剂-菜谱,方能保持有足够的养分免疫贮备,保持有足够的战备物资,保持有足够的免疫力,足以抵御、抗衡、战胜疫病的攻击。
在疫病挑战下,患病鸽普遍表现为食欲不振,这正是由于消化液(消化酶)分泌减少所引起。这样就可以敦促机体代谢率迅速下降,能量消耗量也迅速下降,生长发育伴随着迅速中止,可以让营养分配转向供应到免疫特需供应方面去。类似这些生存变异的应激调节变化,乃是物种进化之根本基础,其形成的机理可以从进化论角度来进行解释,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这些都会非常有利于鸽的继续自然生存下去。
患病鸽营养获得的减少,免疫需求的营养标准又大幅提高。此时唯一可靠的营养来源就是体内储备,此时,大量动员体内储备调集就成为患病鸽之必然。这也是由一系列神经、内分泌、活性物质分泌,疾病应激下的代谢改变所引起,如皮质激素水平上升、胰高血糖素升高、儿茶酚胺水平上升、胰岛素水平下降等。此时,鸽耗氧量增加,糖原分解增强,线粒体氧化代谢产生大量ATP,反馈的结果是抑制了鸽的食欲。不过在人工干预下,我们还是需要尽可能地让发病鸽能获得足够的养分补充,特别是免疫所需养分的补充供应,保证充足的养分应用于抗病免疫,尽可能地减少体组织蛋白的分解,体组织蛋白分解一旦耗竭,死亡就成为其必然性结果。
疫病挑战导致鸽生长发育降低甚至停止,这种采食和生长的下降并非是病原体本身对鸽的伤害所造成的,而是鸽对疫病挑战下的免疫反应所造成。免疫系统一旦被激活,所产生的一系列代谢变化和所产生的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在消灭病原的过程中,也对鸽的生长繁殖性能造成严重创伤。不仅是病原体入侵,其还包涵其他免疫反应物质的激活(如疫苗接种、生物药物、酶制剂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鸽的生长性能。虽然免疫反应是鸽保持健康(或存活)的必须,但为此它也付出了采食和生长发育下降,繁殖停止的代价。免疫系统有时也会免疫反应应激过度而遭受其害,特别是在遭遇病毒感染之后,产生过量的炎性细胞因子。紧急损伤鸽机体自身免疫组织;导致免疫失控,严重时还会导致鸽很快衰竭突然死亡,这就是我们鸽舍内所常见的奇怪现象,即鸽群里那些身体最棒、体质最强壮的鸽,反而越是经不起疫病袭击的缘故。所以说“免疫是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