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着永恒的目标


范明 已浏览:181572 次 发布日期:2005-03-16 03:39:25
        访南京03年冬季超远程冠亚军得主范明 范明,南京鸽友,职业警官,业余养鸽30余年,喜爱超远程竞翔,并创建了“金陵蓝盔超远程铭鸽大本营”,在超远程竞翔中成绩不俗。自1987年第一羽超远程鸽归巢至今连年都有2000公里归巢鸽,特别是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其超远程归巢鸽的名次已陆续进入前十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0年取得2000公里总冠军的“蓝盔331”,她不但是一只好赛鸽,更是一只好的种鸽。2003年秋季在南京地区第二届“蓝盔杯”超远程竞翔中,范明又一举摘取冠军、亚军的桂冠,且冠军鸽归巢时间为五天半,比2000年自己的冠军鸽提前一天,创下了南京地区超远程竞翔的新记录。听到这个消息,笔者产生了亲临南京探个究竟的想法。十一月中旬,我在南京见到了范明先生和他的冠、亚军鸽,冠军鸽的脚环是CHN-10-2001-133366,灰、黄眼,雌,其父是2002年2000公里第28名,2003年秋季2000公里又飞第13名,并获指定鸽亚军(注:此鸽2004年秋季第三次飞行2000公里获21名);其母为大铭鸽“蓝盔331”。亚军鸽的脚环号为CHN-10-2001-133369,雨点、砂眼、雄,其父是大铭鸽“斗牛犬”(又称“金陵四跑王”)的子代,其母是2000公里季军的妹妹。目前范明先生正致力于培育具有俊秀外观和稳定遗传因素的“蓝盔”超远程信鸽品系。为此,我就超远程信鸽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同范明先生进行了探讨。 笔者:范先生,祝贺你的赛鸽今秋2000公里竞翔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对于这一成绩的取得你是怎样看的? 范明:谢谢!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别是在同一次超远程竞翔中,能一下夺得冠、亚军就更不容易了。我想这一成绩的取得有他的必然性,同时也有很多偶然因素。所谓必然性,是我一直致力于超远程鸽的培育、钻研的结果。在1997年宋万忠先生去世后,我建立起了南京第二个“超远程铭鸽大本营”,并以“中国有多大,就要飞多远”为我的超远程赛鸽宗旨,可能这有些夸口,但它确实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为此,我在多年培育“蓝盔”鸽的基础上,每年都要花重金去引进超远程赛的前名次鸽,不断往“蓝盔”鸽中渗入新的高品质赛鸽血液,应该讲,在这方面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那么,偶然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这几年很多喜爱超远程的鸽友转入了短程赛,就目前超远程竞翔来讲,处于一种表面繁荣阶段,但实际并没有形成影响力和扩强力,后劲也有弱化的趋势,从竞争力来讲给我夺冠创造了机遇。二是很多超远程的优秀鸽已被鸽友们渗入了“外血”,目的是用“国血”鸽的吃苦耐劳加“外血”鸽的短程快速的爆发力来适应恶劣气候条件下的短程赛,虽然在外观上和素质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已很难担负起吃苦耐劳的超远程飞行,这要逐步进化才行,这对我专攻超远程来讲又是一个机遇。 笔者:近几年你在信鸽超远程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你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范明:对这个问题我个人有三点认识。首先作为一个爱好信鸽事业的人来讲,要有一种永恒的目标和不懈的追求的精神,这就是说你要确立你所参加的竞翔是属于哪个级别的竞翔,在竞翔过程中要认识到胜利和失败是相伴而行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经得起失败得考验,不要怕失败。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会给你带来金钱所买不到得经验。其次是确立好自己的基础鸽,这点很重要。不要今天张家的鸽子飞得好就一蒙头的去玩张家鸽,明天李家鸽飞得好,就淘汰张家鸽去玩李家鸽,到头来一家的鸽子你也玩不好。要相信自己,当确定了自己的基础鸽后,最少还要玩到3-4代,然后从中选出赛绩好、归巢率高、遗传稳定的鸽子作为自己的基础种鸽。第三就是适当引进高品质或同种系的前名次赛鸽来充实,巩固你的基础鸽,当然,这是一个连续性很强,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的技术工作,要善于总结,从中积累经验,目前我也在尝试用“中外合资”鸽参加远程赛,逐步向超远程赛发展。总之,在育种过程中不要怕失败,黑暗过后就是曙光! 笔者:我想知道你是用什么方法培育超远程赛鸽的呢? 范明:信鸽育种是一项耗时长,投入多,很繁杂的系统工程。我前面已经说过了确立基础鸽是关键,这个基础种鸽的条件必须是“三稳定”,即:一要飞行稳定,在正常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即平原丘陵地带)下,500公里应当天归巢,1000公里应在见第一羽鸽后的2-3天内归巢。二是当你所确定的基础鸽群中不论是二代、三代、四代的归巢率500公里必须达到100%,1000公里应达到80%左右,也就是说归巢率要稳定在这个比例上。三是遗传要相对稳定,比如我培育出的“蓝盔”鸽,第一代和第四代五代相比没有多大差别,支援出去的鸽子拿回去一杂交,多年没有实现2000公里梦想的鸽友实现了。这就是鸽友们常讲的“一滴血”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品系鸽的确定必须要用回血来完成。而这个“回血”是要通过同枝头的赛绩鸽相配,或引进同种头的超远程前名次鸽配“回血”鸽所出子代进行杂交,用出优势的赛绩鸽再配上二代前名次同种鸽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句话:“种鸽应以“回血”为主,杂交为辅”,其“回血”的沾血值应在70%左右。在这个过程中淘汰也是很残酷的,但我个人体会对变异鸽不要轻易淘汰,我认为信鸽遗传是多样化的,有交叉遗传,显性遗传,潜性遗传和隐性遗传等特征。我们养鸽应追求完美,但不能把追求完美作为信鸽育种的唯一标准,对变异鸽要大胆地送去参赛,因为这种变异鸽可能是隐性遗传的表现形式,切不可忽视。往往这些鸽子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用这种赛绩鸽再回血,选出体形俊美、手感好、体质好的幼鸽作为你的基础种鸽是上品。另外,在我育种的过程中,我认为幼鸽的眼志从小就漂亮,可能中看不中用,不知其他鸽友是否和我有同样的看法。 笔者:你前面谈到引种问题,我想知道你是怎样引种的? 范明:引种是育种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闭门造车是不可能有进步和发展的,我不提倡“拿来主义”,但我赞成“实用主义”。现在人们都知道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只有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提高生产力。过去的大兵团作战和人海战术已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养鸽同样要讲科学,技术是关键。我认为现在很多鸽友手中都有好鸽子,但为什么飞的好的是少数,保持好成绩的更是少数,这里面就有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而实际归纳起来就是科学养鸽,运用技术手段的问题。过去超远程冠军鸽一般要飞10天左右,而现在飞行速度大大提高了,这就是科学养鸽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运用技术手段配对、选种是关键。我引种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花钱去买,近几年我基本把输出鸽子的收入用于引鸽,当然引种不是盲目的,要有针对性,就是说你棚中缺什么鸽,缺什么样的鸽子要有针对性的去引种,在引种过程中你要充份了解你所引进鸽主棚中的情况,如果是鸽主多年没有超远程的归巢鸽,而只是偶尔飞来一羽前名次鸽,即使这羽鸽子再好我也不要。第二个途径就是身边的鸽友的无偿支援,如南京建邺鸽会主席刘同山先生,鸽友华新、牟江宁和已故的宋万忠先生等一批鸽友都对“金陵蓝盔超远程铭鸽大本营”有过特殊的贡献,可以说“蓝盔”品系鸽的逐步形成和所取得的良好赛绩是广大鸽友集体智慧和奉献的结晶。 笔者:我想了解一下超远程鸽育种技术反面的问题? 范明:在超远程鸽育种方面,象李梅林、汪顺兴、高兆盘、钱振元等老前辈都总结了许多珍贵的经验,我们应该很好的学习。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目前只能是谈体会,实际我前面已经谈到过,首先要确立好自己的基础鸽,有针对性的去引种,在引种过程中对引种的对象要了解其鸽子的归巢情况,哪一路飞得好,飞得稳,遗传好,就引进那一路,不要在乎辈分的高低,有条件的可以引进同枝头的雄、雌各一羽。我个人认为好雄难找好雌易得。遗传学理论告诉我们,遗传基因来自DNA,而遗传性状来自染色体的DNA这是遗传的主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遗传,而一些性状由细胞值上的DNA决定,这样的遗传称细胞质遗传,对于细胞质遗传由于雌性生殖细胞(蛋)体积多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雄性生殖细胞(精子)体积小,含的细胞值少,因此细胞质遗传总是表现在为母系遗传,即表现为母系的性状特征,所以说雌鸽的影响力远超过雄鸽,后代常表现为母亲的性状。但育种过程中切不可忽视雄鸽在遗传中所起的作用,就像一艘船,“雄鸽是船体,雌鸽是船舵”,二者的作用缺一不可,这个道理我想大家都能理解。 在信鸽育种方面,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和认识,我认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非常重要,同时要有同广大鸽友合作的精神,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就像秋季放飞2000公里光有我的倡导没有人去响应怎能取得成功。因此,思想观念新颖超前,敢于创新,富于探索也是信鸽培育的重要方面。 笔者:在同范明先生的交谈中,我感到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是事关超远程信鸽竞翔和育种的重要因素。有人养鸽一辈子,超远程放飞一只都回不来,甚至都不敢或不愿去试一下;有人超远程放飞能回来,可能还拿过冠军,但不会很好的总结发展,只是昙花一现,成为过眼云烟。文化素质高的人他善于不断总结完善,不断向前发展,并在理性地思考着如何冲击新的目标。思想观念新颖超前,敢于创新,富于探索精神也是信鸽培育的重要条件之一。我想中国的超远程信鸽发展到今天,该到了创立品牌,培育体系,赋予文化内涵,参与国际竞争广泛进行输出扩展的时候了。唯有如此,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这能不能算做是信鸽发展得一种思想观念呢? (此文经范先生修改)
温馨提示: 杜绝不文明用语,以诚相待! ,谢谢!
 姓 名: 点击登录后评论
 内 容: *
 验证码: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 看不清? 换一张
注意:加 * 为必填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