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鸽名家张顺奎先生
童年时代,张顺奎受父亲养鸽的感染和影响,曾在故乡扬州玩赏点子、玉翅、青毛、紫眼灰等,过了不久就小有名气了,后来又转养信鸽,可以说,在扬州城里张氏算是第一家。后来,由于某种机缘,张顺奎到上海国棉六厂工作,着手饲养高品位的信鸽。期间分早期与后期两大阶段:早期阶段,张顺奎训养的是在我国流行的德国、美国、比利时、日本等品种,张顺奎深深体会到,李梅龄先生从德国引进的一些品种,后经培育,被称为“李鸟”,以其作为基础种鸽,再与其它几个品种交配都可以出赛级,而且稳定性也好。经过张顺奎对“李鸟”的改良,逐渐形成具有自身优势和特点的张氏品系,放飞“德州、开封、郑州、三门峡、孟塬、潼关、西安、北京、宝鸡、西宁、张掖、玉门”等地都能顺利归巢,后期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信鸽运动开始与国际接轨,因而在80年代初期,泰国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先生与其侄子谢炳先生前后赠送给张顺奎多羽欧洲铭鸽:比利时的詹森、马太斯、阿多那。狄尔巴等,荷兰的凡·王路易90号、杨·阿腾、阿列维什等,还有德国品系、印度尼西亚品系等,其中尤以凡·王路易90号、阿多那、詹森、印尼鸽所出后代较为理想。20年来,采用中外交配的方式,在竞翔中飞出佳绩,在放飞“天水、武威、哈密”等地也能顺利归巢,包括三门峡高位名次和1992年“泰皇杯”5名等。由张顺奎培育的张氏品系曾支援上海和全国有关鸽友,它们在短程、中程、远程和超远程竞翔中,佳绩常有、捷报频传。这使张顺奎感到欣慰,他对得起和他交往的诸位鸽友。
中华信鸽网业务总监穆占亮与养鸽名家张顺奎先生合影留念
养鸽成为张氏家族共同爱好的运动,源于父亲张瑞之。张顺奎和弟弟张顺杰及侄子张明、外甥姜际勤至今还是乐此不疲。这不仅是因为享受到恋鸽的情趣,而且是因为在赛鸽运动中距有一席之地。屈指算来,张顺奎恋鸽养鸽已有58个春秋,经张顺奎亲眼目睹和亲自检验的优秀赛鸽多得无法记清,加上张顺奎参加上海市信鸽协会领导工作32年,中外铭鸽的观赏也不知其数。张顺奎所理解的信鸽,是从我国“传书鸽”这个专用名词演化而来的,比国外所讲的赛鸽要广泛一些,包括种鸽、赛鸽、保姆鸽,有别于观赏鸽、肉用鸽、广场鸽,但在一般场合下,信鸽与赛鸽同义。纵观信鸽的可爱之处,具有“观赏、怡情、科学研究、国防通讯、经济价值、国际交往和地震预测”等作用,尤其是现代信鸽竞赛活动,已列入奥林匹克运动会竞翔项目之中,成为举世瞩目的一项竞技运动。这是普天下鸽友值得庆贺的喜事。现在,张顺奎已是一个饱经信鸽沧桑的老人,但到如今仍然视信鸽为自己的生命。
近年来,云南昆明的韩信一先生曾来信建议张顺奎写些信鸽发展的历史资料,张顺奎没有提笔;《上海信鸽》杂志社陆之梁先生也约张顺奎写写真实性的轶事,他还是没有动笔;益盛信鸽有限公司朱益盛先生也曾想撰写张顺奎训养信鸽的故事,因事物缠身也没有动笔。倘使这些内容写出来公布于世,也只能反映张顺奎恋鸽情节的片断,还不能勾勒出上海鸽界发展的主要脉络。所以,张顺奎一直处在沉默之中。
记得在1999年的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张顺奎至姜宗雄徒弟家中品茗,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说到高兴处竟把他的信鸽生涯娓娓道来,最为另人难忘的是在“文革”的腥风血雨中,信鸽也遭至前所未有的厄运,张顺奎却和一些志同道合者竭尽全力地维护残留的“星星之火”,以至有人说这如同普罗米修斯般的功绩。作者那天正好在场,听后脱口而出:“那就是‘生命的放飞’,老张,您能否提供原始资料,把你的信鸽生涯昭然于世,作为中国龙年献给广大鸽友的‘鹅毛之礼’?”
张顺奎沉思了片刻,终于被这句话打动了,便欣然允诺。这是因为《生命的放飞——张顺奎信鸽生涯》这个撰述角度,不仅可以把张顺奎驯养信鸽的经历奉献给大家,而且通过一个人的经历描写,可以把上海市信鸽协会30余年变化发展的历史呈给广大读者。张顺奎的目的只有一个:愿中国的信鸽运动蒸蒸日上。
这本书的出版,也是向全国各地的鸽友表达一个养鸽老人的夙愿:如果大家能够从中得到点滴乐趣或是获取些许启示,那就是张顺奎最大的满足。张顺奎真切的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也希望大家能对张顺奎难免的疏漏予以谅解。同时,张顺奎热切的希望大家能为21世纪中国信鸽腾飞作出锲而不舍的努力,因为“成功的金字塔”是由千万块砖石垒成的。
信鸽是张顺奎的生命,信鸽事业是他的一切,张顺奎一生热恋这和平天使。